從Sainte-Flavie位於聖羅倫斯河旁的露營場出發,
吹在臉上的風,已經變得好冷。
真的要向聖羅倫斯河道別了,
離開大河旁的道路,從一路沿著河朝向東北方,轉而朝向東南方。
爬上一個大斜坡之後再回頭看,可以看到更寬更遠的大河,
再轉幾個彎之後,漸漸地看不見河水了,
大河,再見了。
聖羅倫斯河的最後一眼
轉向山區之後,一路都是陡坡,
我們正在穿越阿帕拉契山脈的最北端。
經過一個城鎮 Mont-Jeli,
趕快把握機會在Tim Hortons和IGA超市瘋狂補給,然後回到路上繼續陡上陡下。
望著四周,這裡讓我想起台灣的山區,有點像屏東滿洲鄉和牡丹鄉的感覺,
在一片起伏的丘陵中上上下下。
風忽然變暖了,不再是冷涼如冬的寒風。
一如住在聖羅倫斯河旁的老先生所說的,
北極來的冷風順著聖羅倫斯河而下,毫無阻礙,所以秋天來的特別快,
離開聖羅倫斯河後有蓋斯帕西(Gaspese)的高山阻擋北方來的冷風,
加上前方是聖羅倫斯灣,有海水調節溫度,所以在山區裡雖然緯度更高,但天氣卻更溫暖一些。
路邊看到一個露營場的指標,寫著往上爬五公里抵達,
爬了一整天坡的我們立刻放棄,準備另外找地方free camping。
到了Sayabec有一個休息區,風景很不錯,就位在湖畔,
我們停好單車,爬上瞭望台談談心,假裝是因為看風景而留連忘返,等待夜色降臨。
事實上風景也真的很不錯,看著小水鴨在草欉間穿梭悠遊,讓人覺得非常平靜安祥。
天色快暗的時候我們才搭起帳棚,
今晚我們睡在馬路邊的休息區內,涼亭下野餐桌旁乾淨草地上的小帳棚裡。
瞭望台談談心, 等待夜色降臨
馬路邊休息區內涼亭下野餐桌旁乾淨草地上的小帳棚
早上在潮溼的空氣中醒來,趁著人車出現之前趕緊收好帳棚,
正在吃早餐的時候,一位單車旅行者經過休息區,我們和他打招呼,
他原本要過站不停的,和我們打了招呼後又再騎回來,進入休息區和我們聊聊,
一樣是在旅行的人,遇到頻率相同的旅人總會特別投緣,
雖然語言不太通,但我們還是聊了好久好高興。
Roger Bourdagese正在為瑞慕斯基醫療基金會(CHRR Foundation)募款,
他的姐姐罹瘓乳癌,對病患與家屬感同身受的他,便以各種方式幫助基金會募款,
單車旅行是其中一種方式,這次Roger繞行蓋斯帕西(Gaspese)半島一周,便是為了募款而騎的。
我們注意到他騎的是Giant XtC NRS雙避震車,
四個馬鞍袋加前把手袋,一堆裝備外掛加上塑膠袋防水,
車上還貼滿了各種貼紙,包含CHRR Foundation的,看上去琳琅滿目。
Roger和我們聊得肚子有點餓,於是便往車手袋裡隨手一掏,拿出好多食物,
原來裡面滿滿都是零食,堅果、萄葡乾、Cheese條、香蕉,
他說他都是一邊騎一邊吃,還送我們他姐姐做的點心,好好吃啊,
我想那裡面有著他姐姐滿滿的愛心。
Roger Bourdagese
Roger今年50歲,喜歡拍正在旅行的人,他拍我們,我們也拍他,
他本來要給我們看他在Gaspese拍的照片,
但相機操作不順利,照片一直無法秀出來,
他一氣一急,一個手勢把相機像顆球一樣拋高丟掉,
眼神還看向遠方,但手上依然緊握著相機,可愛的動作把我們逗的哈哈大笑!
法語區的女士笑聲豪邁,男士笑聲很邪惡又可愛,
像Roger的笑聲就讓我想到卡通配音的笑聲,
他愈聊愈耍寶,很有童心,
我們在法語區看到許許多多兩鬢灰白的身體裡,
住著一個又一個的小男孩。
Roger住在瑞慕斯基(Rimouski),今天就會回到家了,
他說好捨不得旅行就這樣結束,
而我們離家還好遠好遠…
Roger Bourdagese
從天上灑下溫柔的光芒,美麗的景象振奮我們的精神也安慰我們思鄉之情
沿著湖前行,來到下一個城鎮Anqui,再沿著河而走,坡度漸漸變成緩上緩下,
我們時常停下來看看河看看湖,
時間過得很快。
突然間我們看到了第一座屋橋(Covered Bridge)。
屋橋橫跨在河上,造型古典樸實,內部的木結構交錯有一種建築之美。
屋橋的出現是因為一般木橋由於氣候關係使用年限較短(大約九年),
而加蓋屋頂後使用年限可長達80年。
十九世紀歐美各地大量使用屋橋,
後來鋼鐵、水泥材料變得普及後,存留下來的屋橋就愈來愈少了。
最有名的屋橋大概是麥迪遜之橋,
電影中那些浪漫又掙扎的情懷,使它更為迷人。
在這個地區我們見到不少的屋橋,
是現存屋橋密度很高的一個地方。
屋橋
在遊憩區的涼亭找到曬帳棚的好地方,順便午睡一番。
旅途中的午睡是一種幸福,夢裡不知身是客。
來到Causapscal小鎮(好難唸,我們簡稱她為卡啥米碗糕)的時候,差點錯過"camping"小小的招牌。
這個露營場的正對面有家小餐館,我們吃了晚餐,搭好帳,洗好澡,
雨便開始下了起來,一直下,一直下,愈來愈大…
一整夜雨聲滴滴答答,到了隔天早上還是下著雨,
Thomas身體不舒服,中痧(中暑)又著涼,看來這是適合休息的一天。
山區的天氣白天很熱,晚上很冷,所以Thomas才會同時中痧又著涼。
我想到在蒙特婁唐人街買的一個木頭做的筷架,
剛好可以拿出來幫Thomas刮痧,
筷架的另一端是圓形放湯匙的湯匙架,圓弧造形不會刮手,拿來刮痧很好用。
刮痧是婆婆教我的,對Thomas很有效,
我輕輕一刮瘀紫就出現了,代表中痧情形很嚴重,難怪他這麼不舒服,
旅行中這樣的不舒服來的快去的也快,
往往只要休息,讓大自然充充電,睡個覺起來就恢復了。
雨下到早上十一點停了,於是我們爬出帳篷,在營地附近晃晃。
營地內有一些山徑,雨後的山徑中充滿著濃濃綠意,還有小溪潺潺流過,
漫步在其中,大自然的能量一下就將我們充飽電。
阿帕拉契山脈從這裏往南一直延伸到美國,
一條步道縱貫其中,那便是舉世聞名的阿帕拉契山徑,
營地邊剛好有一個阿帕拉契山徑的入口,我們得以短暫的在美麗的山徑上悠遊。
營地安靜無人,因為假期已經結束,
熱鬧的夏天過去了,只剩下寧靜的森林,
我們的營位上有個穩固的戶外餐桌,讓我可以專心的寫日記。
草地青翠,上方沒有樹葉滴水,也沒有烈日當空,
乾淨的衛浴,各種設施一應俱全,營地價格也很合理,
對面還有一家平價餐廳,一切都很美好,
除了有不知道什麼蟲在咬我們,好大一包又很癢,
白天已經貢獻幾包,晚上兩人的腳又幾乎同時被咬數包,
紅、腫、癢,很難受。
原本想著果然沒有完美的營地,
但若是心境上接受當下,
那麼任何地方都會是完美的營地。
半夜裡再度下雨,水從外帳的接縫處滲了進來,冰冷的水滴在臉上,
打開手電筒爬起來,想辦法處理這個狀況。
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心裏依然感謝帳棚給了我們一個遮風蔽雨的小空間,
不管風雨再大,小小的一個帳棚就足以讓我們安睡。
我們的帳棚、睡袋、睡墊和其他所有裝備,使用量都超大,
大概是一般情況下好幾倍的份量,也許快要超過負荷了,
要對我們的裝備們說,你們辛苦了。
隔天早上起大霧,溼氣很重,身體接觸濕冷的空氣,感覺好冷,
昨日乾鬆乾鬆的帳棚又全溼了。
霧很濃,一直到早上九點溫度才回昇到15度,冰冷的空氣讓我們重新回到保暖刷毛衣的懷抱。
中午濃霧散去,一下子變成大熱天,衣服又變成排汗為主,擋風為輔。
天氣與溫度一直變化,我們的穿著也一直變化,一天之內穿穿脫脫好多次,
在城市裡,生活重度依賴外界的資訊,
有部電影的台詞說的真切,「沒看氣象報告我怎麼知道要穿什麼衣服?」,
在野外生活,重度依賴的是身體的感覺,
隨著感覺來順應環境的變化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霧來了又散去,陽光終於出來了
今天從卡啥米碗糕(Causapsacal)到瑪塔佩帝(Matapedia),
沿著瑪塔佩帝河緩緩而下,這裏是帶狀的阿帕拉契山自然保留區,
完整的森林風貌,蜿蜒的大河,平緩的鐵路,各有特色的屋橋,俯拾皆是美景。
河中有人用電影「大河戀」的方式釣魚,我們駐足觀看許久。
一路都是下坡又是順風,加上看不完的美景,騎起來很舒服很愉快。
見到久違的陽光,心中非常感謝這樣的溫暖,
北國人民愛曬太陽,現在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了,
這裏的太陽暖暖熱熱的不至於毒辣,而冷起來卻是無處可逃的寒冷,
夏天是這麼的短暫,陽光是這麼珍貴,
見到太陽就該像北國人民這樣盡情的擁抱它。
回國一年後,在加拿大認識的朋友Rod & Cathy來到台灣單車旅行,
在秋意漸濃的十月,他們開心地跳進東海岸的小海灣裡,驚訝於秋天的海水竟然如此溫暖;
他們也在太魯閣暢快的淋著雨,驚呼著竟然有如此"溫暖"的雨水,
對我們來說理所當然的溫暖,對生活在北國的人們卻是如此珍貴。
往瑪塔佩帝(Matapedia)的路上,
路邊的標示牌寫著到達的距離:
「Matapedia 57km」
到Matapedia還有57km。
騎了6km,又看到牌子了:
「Matapedia 55km」
57-6=55? 怪怪的,再往前騎,過了8km又看到:
「Matapedia 50km」
喂喂喂,我的算術被搞亂了!這是魁北克式的幽默嗎?
就像法語區人們聊天時詼諧的笑聲、促狹的表情和愛開玩笑的天性,
一開始進入法語區時還不太懂他們的邏輯,
現在則是能夠會心一笑。
因為前一天在草地被蟲咬的太慘,今天看到有平價旅館就住了,
這間老旅館很像是台灣早期的風格,價錢如同青年旅館,
床單、被子、窗簾的花色都是大花大草,整理的很乾淨。
這一天我們求的是一覺到天亮,
不要再有不知名的蟲讓我們半夜爬起來抓癢,
這個小小心願,在這個平價旅館簡單的達到了,心滿意足。
過了阿帕拉契山保留區之後,人們以法語為主,但是英語忽然可以通了,
像是鼻塞已久的人忽然吸到空氣不用用力,或是耳朵塞住忽然聽到聲音,
聽的懂人們的話之後,與外界的交流又開始了。
沿路和魁北克省說bye bye,和Gaspese的山說bye bye,和短暫相處幾天的阿帕拉契山說bye bye,
吃了最後一攤魁北克的路邊攤,也要和魁北克好吃的路邊攤說bye bye了。
「2 sandwiches with tomato, bacon, salad(laitue/lettuce生菜) and mi-yo-na(mayonnaise美乃滋),
petit poutine, 2 hotdogs with ketch up, mustard, er-lish(綠綠酸酸的醃黃瓜調味醬),
...oui(yes)...merci(thanks).」
二份三明治加蕃茄、培根、生菜、美乃滋,
小份的薯條加起司,二份熱狗加蕃茄醬、芥茉醬、酸黃瓜。
這是我們的標準餐,也是我在魁北克唯一學會能夠溝通的句子。
路邊攤一枚
Poutine
到達魁北克的最後一個「?」(遊客中心),
旁邊有個百年歷史的小屋,屋裏傳來陣陣豪邁的笑聲。
進去一看是個禮品店,屋內有兩位著古裝的女士做著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
在這裏使用英文完完全全沒有問題,
Thomas又開始和人侃侃而談,
而我又回到別人說太快我就聽不懂而呆傻的狀態,
Thomas說他變成要很專心聽,不像在法語區可以把別人的話當成耳邊風。
穿古裝的女士很不小心的發現一封寄給我們的信,
信封上面有她們努力趁著和我們聊天時寫下我們的姓氏當作收件人的字跡,
郵戳是百年小屋的年代:1830年。
對沒發現這一切的Thomas來說,那真是個神奇的驚喜,
他一直想不通為什麼會剛好有我們姓氏的信,
彷彿真的有人從遙遠的年代寄了一封信給我們。
女士們要我們出了小屋再拆開來,
而我們一直沒拆開看,直接帶回台灣了,回家再打開也許更有趣。
這裏是魁北克,望過去對岸便是大西洋濱海省份了,
很開心即將騎完魁北克省,但又冒出一些捨不得的心情。
來到一座大橋之前,
大橋連接著魁北克省與紐布朗斯維克省(New Brunswick,大西洋濱海省份之一),
對面的城鎮是坎貝爾頓(Campbellton),已經屬於紐布朗斯維克省了,
有些捨不得就這樣離開魁北克,雖然我們同時也很開心騎完魁北克省了。
上橋前Thomas的輪胎忽然破了,flat tire number 2,有一根小小鐵屑刺破輪胎,
也許魁北克也捨不得我們離開,於是我們又回頭花一些時間補胎。
回想在魁北克的種種,一句簡短的話浮上心頭。
「魁北克教導我珍惜與感謝。」
珍惜當下,感謝每一件事,謝謝魁北克。
終於終於,上了橋,離開了魁北克,
魁北克再見,
Au revoir,Quebec。
魁北克的最後一眼
穿過這座橋,離開魁北克省到另一個省份
聖羅倫斯河的旅程也在這裏告一段落。
朋友精靈貓提到「河水」這首歌,很符合我們在聖羅倫斯河的意境,
原來這首歌正好是法文歌曲,配上中文歌詞之後成了我們所熟悉的童謠,
細細品味這首歌,真的一如我們在聖羅倫斯河的所見所聞,
於是在回憶裡所有大河的景象中,背景都出現了這首歌的旋律。
回想聖羅倫斯河這段旅程,從人口稠密的安大略省京士頓開始,
進入魁北克省之後,經過規劃完善的蒙特婁都會區,遊歷古城魁北克城,
看盡河岸鄉村田園風光,轉往山區之後享受阿帕拉契山原始風貌。
「河水靜靜向東流,流過鄉村和城市。」
從安大略湖的終點也是聖羅倫斯河的起點開始,那時我們還能見到對岸房屋櫛比鱗次,
河中千島散佈船隻往來,橫跨大河聯繫美加兩國的橋樑交通繁忙,
逐漸的愈往下游走河道愈來愈寬,在魁北克城的堡壘上看見聖羅倫斯河展開她的雙臂,
以壯闊之姿向大海奔流,北岸的高山形勢也愈見雄偉,聖羅倫斯河大河的氣勢盡顯。
悠遊大河一千多公里,河面已寬至不見對岸,只剩下遠山起伏,河面上浪花翻飛銀光點點。
「河水日夜向東流,流過荒野峽谷。」
我們雖然沒有隨著聖羅倫斯河一路奔向大海,而是越過阿帕拉契山北邊,來到濱大西洋省份,
而這裏緊臨聖羅倫斯河入海的聖羅倫斯灣,終於也隨著聖羅倫斯河見到了大海。
一路隨著聖羅倫斯河往東北走,農村景觀靜謐安祥,不論何處都有將熟的麥田,
我們的視覺上產生一種時間凝結的感覺,
但溫度上卻真實的感受從太陽曬到起水泡的大熱天,到秋風四起的寒涼,
季節正在轉換,原來時間是流動的。
不僅自然景觀不斷變化,人文景觀也不斷變化,
從安大略省的純英語地區,到加拿大唯一的法語區魁北克,接著是阿帕拉契山英法語混合區;
食物的風味也感受到變化,同樣的三明治、薯條、熱狗,每個地區的口味大不相同;
居民的友善親切不變,變化的是笑聲中的風趣與豪邁。
雖然我們一直在加拿大之中,似乎有旅行到另一個國家的感覺,
一種既融合又獨立的風土民情,在旅人眼中充滿了獨特的風景。
「河水呀!我託付妳,把我的思念和鄉情,帶給我的故鄉人,遙遠的故鄉人。」
雖然大河沒有流向我們遙遠的故鄉,但我們思鄉之情的確存在。
隨著河水東流,時間流轉,我們見到景物開始會想起家鄉類似的風景,
看到孩童在地上畫的跳格子終點「Home」而激動無比,
在蒙特婁唐人街吃一小碗豆花而感動萬分,
見到別的旅人即將回家而思鄉之情大起,
這樣的鄉情也成為我們這段旅程的一部份。
接下來我們將騎入大西洋濱海省份(Maritimes),擁抱海洋…
待續.....
【相關閱讀】
加拿大單車旅行。聖羅倫斯河之所有照片
「河水」 作詞:林福裕 / 作曲:培雅爾(法國)
河水。法文版 l'eau vive
河水。喜願麥田音樂會。(這個我們也很有感覺,因為一路所見,大河與麥田都緊緊相連)
好棒~~
回覆刪除快到大西洋了
第一個休息區涼亭下,野餐桌旁紮營還真完美
版主回覆:(12/15/2010 12:15:34 AM)
是呀,完美,每一個當下都是完美。
可以把文章分享到Facebok 上嗎?
回覆刪除每次看你的遊記,看得心癢癢的。好想旅行在這樣的氛圍裡。
版主回覆:(12/15/2010 12:13:59 AM)
分享facebook ok.
你也可以創造出你的旅行,從小小旅行開始吧。
終於最近又有新文章了!
回覆刪除最近我也才剛結束一段旅行,從聖彼得堡到廈門,然後搭船回台灣。
(不過聖彼得堡之前是先到美國黃石走了一下),
旅行真的是很美好的事情,我很高興自己最後真的出發。
而且顯然不會是最後一次,所以現在回到工作崗位,卻又開始下一段旅程的計畫。
在這之前,你的部落閣的文章,以及許許多多其他人的經驗,
讓我更加確定想要去旅行的心情。
感謝!
其實大概有80%的時間都是發呆,等車,坐車.....這類無聊的東西,
但是正因為這些讓旅行不只是觀光,而變成像生命過程一樣,
我覺得這種感受,使人一次又一次的踏上旅途。
我之前也都會把旅行寫成日誌,但是這次若要用回想的方式記錄旅行
執行上比較困難,因此我這次在部落閣上就是很流水帳的紀錄,
之後有空再慢慢重新整理成文章。
(僅剩的少數有在看的朋友則說,這樣生活化的流水帳也挺有意思的 :P)
有興趣的話很樂意分享!
milstein
版主回覆:(12/15/2010 11:07:44 AM)
我們正在看你的部落格,好棒好棒的旅行,震撼中…
流水帳很好,只要是自己的感受就好,
發呆很好,只要是自己的步調就好。
我好愛發呆呀…
來看的朋友都是旅行家,大家的分享都好珍貴,謝謝你們。
星期六去影博館看A new We的時候看到彷彿從blog裡跳出來的你們
回覆刪除很興奮,可是不太好意思跟你們打招呼,呵呵,都忘了你們的旅程已經結束了
偶爾跑來這裡的時候,看到新文章都會很開心
希望可以繼續看你分享那段旅程的故事!
真的很棒!
版主回覆:(01/11/2011 11:53:20 AM)
哈囉!謝謝你的鼓勵,
來打招呼我們也會很開心的,
我們曾經在屏東旭海,一個陌生女生喊我們,
說她看過我們的部落格,她也是一眼就認出我們來,
她給我們許多的鼓勵,
她說我們的分享是引發她出發去國外旅行的其中一個原因,
我們很開心,最後我和這位剛認識三分鐘的人朋友擁抱道別。
真高興那天有去看A New We,我們很喜歡,
希望下次有機會再見面。
我就是那個在旭海看到你們,
回覆刪除忍不住狂速的心跳,也不管是否會覺得奇怪
就跑過去與你們相認的女孩
那一天是一月一號喔!對我來說是預告未來一年生活轉變的最棒徵兆
你們,帶給我的力量,遠比我想像中的還來得重要與強大
謝謝
Love
版主回覆:(03/21/2011 01:29:18 AM)
好開心見到妳!
妳的擁抱也給了我們力量,真實的感受分享的能量是流動的。
那份力量是妳內在本來就有的,
那力量呼喚著妳,也是妳自己決定展現那股力量的,
我們是與妳頻率相同的朋友,交會在那美麗的一刻。
那一年的一月一號,我們也在倒數之後忽然見到一位之前給我們許多鼓舞的朋友,
那是非常神奇的一天,許多影像停留在腦袋中,
包含妳從步道另一邊走過來,來到我們面前的畫面,
呵呵,真的好開心,謝謝妳!
I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