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動物都會築自己的窩,或找到適合居住的地方,
只有人遺忘了這個天生的技能。
動物蓋房子會找最適合的地方,
取當地容易取得而適合的材料,
蓋一個剛好他和下一代幼小身軀可以容身的大小,
若是大風雨來了摧毀他的窩,
他立刻再找一個適合的地方,
就地取材,蓋一個剛好容身的窩。
我們想找回人在自然中築自己的窩的能力。
對於房子的設計,
我們把【順應環境】這四個字放在心裡。
讓房子依著環境來長成。
我們希望房子本身就可以提供涼爽舒適、健康與安全,
不需要額外的電器用品長時間的消耗能源,
利用適當的結構與自然材質的使用,
我們希望建造一個簡單、平價、舒適和健康的家屋。
透過觀察自己的土地,
房子的基地我們選在相對較貧瘠的地方,
留下肥沃的土地種植植物。
房子的樣貌要融入地景,
盡可能和周遭的地形與景觀融合。
【捨與得】
房屋的高度一開始是設計可以在裡面做夾層的,
申請一個樓層,使用兩個樓層,好爽,但是!
(人生就是不斷經歷這個但是的關卡)
就在快要施工之前,
有一個颱風掃過東海岸,
不大不小的颱風,在各地都沒有造成什麼破壞。
然而當我們來到土地察看時,
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大跳:
放眼基地四周,所有樹林都是光禿禿的,
每棵樹的葉子幾乎都被強風吹落。
原來因為附近地形的關係,
回南的颱風尾掃進深邃狹長的溪谷,
風被加速後迎面撞上我們基地所在的這個山坡,
山坡上的次生林葉子和藤蔓全部被掃光,
唯獨只有一棵長在房子基地前方的血桐,葉子完好無缺,
在一片光禿的樹林前顯得特別醒目,
比血桐稍高的樹都被摧殘得葉子殘破不堪,
顯然這個基地在血桐的高度以下,風的破壞性較小。
阿堯觀察到這個景象,
心裡有聲音大聲的告訴他,
血桐在告訴我們一些事情。
沒有完美和正確,也沒有標準答案,
只有捨與得。
我們將房子的高度降下來,
降到和那棵血桐一樣高,
如此一來無法作夾層了,可使用的面積也減少,
但得到的是安全的風速與高度。
還有遠望房子時,
房子融入了斜坡山林天際線的驚喜,
這樣的高度與周遭景觀更融合了。
這是一間小房子,
小房子的收納空間有限,
我們需要非常精簡所有的家當,
一開始覺得困難,要不斷的斷捨離,
等東西逐漸減少後,
心理上的負擔也減少了,
幾年前在加拿大長途單車旅行那種輕簡生活的感覺,又回來 了,
東西很少,心中感覺卻很豐盛滿足,
我們喜歡這樣簡單的生活。
【順應環境】
在搬進土地之前,
大約一年的時間我們幾乎每天來土地上工作,
搬進土地之後,
一邊生活一邊蓋屋也持續了二年多,
我們有很多的時間仔細觀察感受這裡的氣候和環境,
經歷日夜和四季的變化,體驗乾季濕季、酷暑寒冬、颱風和 暴雨。
這片土地位在泰源盆地南端的小山丘上,
盆地兩側的海岸山脈在這裡重新會合,
南溪流過小山丘和海岸山脈之間,
切削成窄而深的溪谷。
我們的土地在南面的山坡上,
海拔接近400公尺,
背倚著小山丘,面對南溪溪谷和海岸山脈。
冬天吹著寒冷的東北季風時,
我們位於背風面,寒風和緩許多。
夏天西南季風從狹窄的溪谷進來,風速被加快,
在炎熱的夏天形成源源不絕的涼爽南風。
然而颱風回南時的西南風,
卻同樣會被加速而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量。
除了季風,這裡也有地形風,
白天風從溪谷往上吹,
晚上冷空氣從山丘頂沉降下來,
日夜的溫差明顯,
乾溼的變化也很大,
周遭森林環繞加上溪谷,有充足的水氣,
常常置身雲霧之中,
然而因為是全日照,
太陽一出來又很快變得乾燥。
露營生活的過程中,
充分感受了這些環境的特性和變化,
我們決定調整原本小屋的設計,
把通風作為最優先考量,
以良好的通風來因應溫溼度的變化。
房子的長邊是正面,面向南方,
短邊是側面,面向西方以減少西曬。
順著季風和地形風的方向開窗,
創造充裕的南北向通風路徑,形成貫流通風(cross ventilation)。
房子的屋頂是單斜,
傾斜的方向是順著山坡的地形,
前低後高,向南方低斜,
除了前述的融入地形,
因應颱風回南時的破壞性強風之外,
還有通風的考量。
在高處大量開窗,
利用浮力通風(stack ventilation)的原理,
讓熱空氣自然上升,從高窗排出去,
較涼的空氣則從低處補充進來,
在戶外無風時仍可創造室內的空氣流動。
有南風時,利用屋頂斜向南邊,風吹過時在屋頂北邊形成負 壓,
會將屋內的熱空氣更有效率地抽出去,
讓通風的效果更好。
冬天時將高窗和北面的窗戶關起來就可以保暖。
屋頂的出簷深度,要讓冬天的陽光照入室內,
讓水泥地板吸收熱,夜晚再慢慢釋放。
在夏季以及春秋兩季較熱的時候則盡量讓陽光不會直射室內 。
在炎熱的夏天裡,
熱空氣排掉了,涼空氣從何而來?
我們在房子周圍保留各種快速生長的先驅樹種,
雖然只是很普遍常見的構樹、血桐、山黃麻,
它們藉由遮蔭與蒸散所創造的微氣候,
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涼空氣與濕度,
使屋內保持涼爽。
除此之外,這些樹林還能提供我們珍貴的新鮮空氣,
形成防風林,提供房子遮蔭或是保暖,
還讓我們有了一個鞦韆!
我們也在房屋前與農園四周保留或種植生長緩慢而壽命更久 的樹種,
像是梅子、九芎與無患子,這些落葉樹在夏天提供遮蔭,
冬天樹葉落盡,讓溫暖的陽光可以穿透。
在喜歡陽光快速生長的陽性樹種退場後,
生長緩慢的陰性樹種可以持續更久的時間,
提供房屋防風、調節溫溼度各種功能,
各種的樹木也讓鳥類與動物喜歡親近,
坐在家裡就可以欣賞各種野生動物,這是意外之喜。
【好鞋子 好帽子 好外套】
房子結構是鋼構,
鋼構提供足夠的強度面對颱風與地震,
水泥用在基礎與地面上。
牆壁主要材質是土與木屑或土與稻稈,
把它們適當地混合就是很好的牆壁材料,
可以調節溫度濕度,冬暖夏涼,
我們把土填充進鋼材之間的木牆框中,沒有讓土承重,
(良好設計下土也是可以承重,是非常好的建築材料)
承重的是鋼構,
但是土怕長期累積潮濕,
所以我們要給他一雙好的鞋子和好的帽子,
隔絕地面上來的溼氣和天上降下來的雨水。
我們給土牆穿的鞋子是磚牆,
房屋四周砌了一圈矮磚牆,
是為了隔絕地面的水直接進入土牆中,
磚牆高度以雨水打在地面噴濺上來的水的高度為依據,
也隔絕水氣透過毛細現象慢慢滲入土牆,
矮磚牆是為了保護土牆。
房屋四周要有足夠的出簷或雨庇,
為土牆戴一頂好帽子,
盡可能保護土牆免於被雨淋濕。
除此之外,
還要為土牆穿上防水透氣的好外套,
例如傳統的石灰抹牆。
石灰可以防水,也具有呼吸功能,
讓土牆中調節濕度所吸收的水分,
可以在乾燥天氣時排放出來。
我們一邊生活,一邊蓋房子,
透過觀察和感受,順應環境去設計自己的房子,
同時也在這裡創造生活經驗,
從生活經驗中再調整自己的設計,
一步一步的打造屬於自己的家。
只有人遺忘了這個天生的技能。
動物蓋房子會找最適合的地方,
取當地容易取得而適合的材料,
蓋一個剛好他和下一代幼小身軀可以容身的大小,
若是大風雨來了摧毀他的窩,
他立刻再找一個適合的地方,
就地取材,蓋一個剛好容身的窩。
我們想找回人在自然中築自己的窩的能力。
對於房子的設計,
我們把【順應環境】這四個字放在心裡。
讓房子依著環境來長成。
我們希望房子本身就可以提供涼爽舒適、健康與安全,
不需要額外的電器用品長時間的消耗能源,
利用適當的結構與自然材質的使用,
我們希望建造一個簡單、平價、舒適和健康的家屋。
透過觀察自己的土地,
房子的基地我們選在相對較貧瘠的地方,
留下肥沃的土地種植植物。
房子的樣貌要融入地景,
盡可能和周遭的地形與景觀融合。
【捨與得】
房屋的高度一開始是設計可以在裡面做夾層的,
申請一個樓層,使用兩個樓層,好爽,但是!
(人生就是不斷經歷這個但是的關卡)
就在快要施工之前,
有一個颱風掃過東海岸,
不大不小的颱風,在各地都沒有造成什麼破壞。
然而當我們來到土地察看時,
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大跳:
放眼基地四周,所有樹林都是光禿禿的,
每棵樹的葉子幾乎都被強風吹落。
原來因為附近地形的關係,
回南的颱風尾掃進深邃狹長的溪谷,
風被加速後迎面撞上我們基地所在的這個山坡,
山坡上的次生林葉子和藤蔓全部被掃光,
唯獨只有一棵長在房子基地前方的血桐,葉子完好無缺,
在一片光禿的樹林前顯得特別醒目,
比血桐稍高的樹都被摧殘得葉子殘破不堪,
顯然這個基地在血桐的高度以下,風的破壞性較小。
阿堯觀察到這個景象,
心裡有聲音大聲的告訴他,
血桐在告訴我們一些事情。
沒有完美和正確,也沒有標準答案,
只有捨與得。
我們將房子的高度降下來,
降到和那棵血桐一樣高,
如此一來無法作夾層了,可使用的面積也減少,
但得到的是安全的風速與高度。
還有遠望房子時,
房子融入了斜坡山林天際線的驚喜,
這樣的高度與周遭景觀更融合了。
這是一間小房子,
小房子的收納空間有限,
我們需要非常精簡所有的家當,
一開始覺得困難,要不斷的斷捨離,
等東西逐漸減少後,
心理上的負擔也減少了,
幾年前在加拿大長途單車旅行那種輕簡生活的感覺,又回來
東西很少,心中感覺卻很豐盛滿足,
我們喜歡這樣簡單的生活。
【順應環境】
在搬進土地之前,
大約一年的時間我們幾乎每天來土地上工作,
搬進土地之後,
一邊生活一邊蓋屋也持續了二年多,
我們有很多的時間仔細觀察感受這裡的氣候和環境,
經歷日夜和四季的變化,體驗乾季濕季、酷暑寒冬、颱風和
這片土地位在泰源盆地南端的小山丘上,
盆地兩側的海岸山脈在這裡重新會合,
南溪流過小山丘和海岸山脈之間,
切削成窄而深的溪谷。
我們的土地在南面的山坡上,
海拔接近400公尺,
背倚著小山丘,面對南溪溪谷和海岸山脈。
冬天吹著寒冷的東北季風時,
我們位於背風面,寒風和緩許多。
夏天西南季風從狹窄的溪谷進來,風速被加快,
在炎熱的夏天形成源源不絕的涼爽南風。
然而颱風回南時的西南風,
卻同樣會被加速而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量。
除了季風,這裡也有地形風,
白天風從溪谷往上吹,
晚上冷空氣從山丘頂沉降下來,
日夜的溫差明顯,
乾溼的變化也很大,
周遭森林環繞加上溪谷,有充足的水氣,
常常置身雲霧之中,
然而因為是全日照,
太陽一出來又很快變得乾燥。
露營生活的過程中,
充分感受了這些環境的特性和變化,
我們決定調整原本小屋的設計,
把通風作為最優先考量,
以良好的通風來因應溫溼度的變化。
房子的長邊是正面,面向南方,
短邊是側面,面向西方以減少西曬。
順著季風和地形風的方向開窗,
創造充裕的南北向通風路徑,形成貫流通風(cross ventilation)。
房子的屋頂是單斜,
傾斜的方向是順著山坡的地形,
前低後高,向南方低斜,
除了前述的融入地形,
因應颱風回南時的破壞性強風之外,
還有通風的考量。
在高處大量開窗,
利用浮力通風(stack ventilation)的原理,
讓熱空氣自然上升,從高窗排出去,
較涼的空氣則從低處補充進來,
在戶外無風時仍可創造室內的空氣流動。
有南風時,利用屋頂斜向南邊,風吹過時在屋頂北邊形成負
會將屋內的熱空氣更有效率地抽出去,
讓通風的效果更好。
冬天時將高窗和北面的窗戶關起來就可以保暖。
屋頂的出簷深度,要讓冬天的陽光照入室內,
讓水泥地板吸收熱,夜晚再慢慢釋放。
在夏季以及春秋兩季較熱的時候則盡量讓陽光不會直射室內
在炎熱的夏天裡,
熱空氣排掉了,涼空氣從何而來?
我們在房子周圍保留各種快速生長的先驅樹種,
雖然只是很普遍常見的構樹、血桐、山黃麻,
它們藉由遮蔭與蒸散所創造的微氣候,
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涼空氣與濕度,
使屋內保持涼爽。
除此之外,這些樹林還能提供我們珍貴的新鮮空氣,
形成防風林,提供房子遮蔭或是保暖,
還讓我們有了一個鞦韆!
我們也在房屋前與農園四周保留或種植生長緩慢而壽命更久
像是梅子、九芎與無患子,這些落葉樹在夏天提供遮蔭,
冬天樹葉落盡,讓溫暖的陽光可以穿透。
在喜歡陽光快速生長的陽性樹種退場後,
生長緩慢的陰性樹種可以持續更久的時間,
提供房屋防風、調節溫溼度各種功能,
各種的樹木也讓鳥類與動物喜歡親近,
坐在家裡就可以欣賞各種野生動物,這是意外之喜。
【好鞋子 好帽子 好外套】
房子結構是鋼構,
鋼構提供足夠的強度面對颱風與地震,
水泥用在基礎與地面上。
牆壁主要材質是土與木屑或土與稻稈,
把它們適當地混合就是很好的牆壁材料,
可以調節溫度濕度,冬暖夏涼,
我們把土填充進鋼材之間的木牆框中,沒有讓土承重,
(良好設計下土也是可以承重,是非常好的建築材料)
承重的是鋼構,
但是土怕長期累積潮濕,
所以我們要給他一雙好的鞋子和好的帽子,
隔絕地面上來的溼氣和天上降下來的雨水。
我們給土牆穿的鞋子是磚牆,
房屋四周砌了一圈矮磚牆,
是為了隔絕地面的水直接進入土牆中,
磚牆高度以雨水打在地面噴濺上來的水的高度為依據,
也隔絕水氣透過毛細現象慢慢滲入土牆,
矮磚牆是為了保護土牆。
房屋四周要有足夠的出簷或雨庇,
為土牆戴一頂好帽子,
盡可能保護土牆免於被雨淋濕。
除此之外,
還要為土牆穿上防水透氣的好外套,
例如傳統的石灰抹牆。
石灰可以防水,也具有呼吸功能,
讓土牆中調節濕度所吸收的水分,
可以在乾燥天氣時排放出來。
我們一邊生活,一邊蓋房子,
透過觀察和感受,順應環境去設計自己的房子,
同時也在這裡創造生活經驗,
從生活經驗中再調整自己的設計,
一步一步的打造屬於自己的家。
留言
張貼留言